每天吃的蔬菜的種子多數都是國外生產的,但這樣並不影響糧食自給率,台灣有部分的蔬菜是本土採種,但大部分是在外國採種,會這樣操作當然有其經營上的優勢。
這些種子進口對於糧食自給率完全沒有影響,有些人明明都當到教授了,糧食自給率的計算方法跟代表意義不會不清楚,但卻喜歡用錯誤的觀念來影響民眾。
定義可以參考這篇:
https://talk.ltn.com.tw/article/breakingnews/2305973
我以前也覺得多吃米可以提高糧食自給率,但這樣大錯特錯,因為光米這一樣糧食自給率的子分類,台灣是接近100%,糧食自給率低只是說明,台灣不是低價的糧食作物的大量生產國。
就算台灣閒置的農地都去生產糧食作物,糧食自給率也沒辦法達到40%,更何況是多吃國貨,不管是吃台灣蔬菜還是進口蔬菜對糧食自給率的影響都不到1%,因為蔬菜熱量很低。
台灣號稱農地有70萬公頃,70萬公頃很多嗎?泰國是2000萬公頃的耕地,巴西是8億公頃以上,這也是為什麼巴西能作為糧食輸出國,因為人家的可耕地昂地真的很多,是你的一千倍以上。
糧食自給率不到35%,不代表65%的食物是依靠進口,會這樣亂講顯得只有無知。
用教的可能都太困難了,所以用恐懼的、用騙的比較 容易。